面對中國大陸太陽能廠殺價流血競爭,台灣太陽能廠在歐美與陸廠的「雙反」之下,有了一絲喘息的空間,歷經了兩年的沉潛低潮,今年迎來真正的豔陽,不過在跨足下游太陽能發電系統整合,拓展國外市場時,廠商仍舊難以擺脫陸廠背後雄壯的資金後盾競爭糾纏,尤其是客戶持續要求延長放帳天期之下,台廠苦於缺乏資金的奧援,在國際市場的爭奪戰之下,未戰恐就已經先敗了,廠商呼籲政府拓展綠能產業應再加大步伐,在國內提供良好的資金平台,對外幫助企業爭取訂單雙管齊下,在台灣上游太陽能製造強項助攻下,進一步成為下游發電系統整合重鎮。
陸廠大肆擴充產能,造成市場嚴重供過於求,台灣太陽能廠營運傷痕累累,不過在歐美對陸廠雙反、以及新興市場崛起,廠商重新步上軌道,第二季轉虧為盈,陸續公布的第三季財報也有亮眼表現,原本第四季產業淡季也照起溫暖的冬季陽光。
今年台電收購太陽能發電量雖已由130MW,拉升至175MW,不過對於太陽能電池廠1年近10GW的產能,還是杯水車薪,有鑒於歐美雙反政治力的貿易障礙,獲利終究無法長久,廠商也想趁大陸產品失去低價競爭優勢之下,布局下游系統整合服務,搶食海外市場商機,卻面臨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」的資金短缺問題。
相較於陸廠有國企、國銀、地方政府的「金援」以及全面性的扶植,台廠形容自己在國際市場上是「一隻孤鳥」的單打獨鬥,雖政府制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,以及國發基金提撥百億元資金,作為綠能產業整廠輸出貸款,但銀行因對太陽能系統授信項目不了解,無法評估風險,對此一授信項目興緻缺缺。雖近期又再通過第2筆百億元資金,專款專用在綠能貸款,對於授信銀行貸放金額7成提供保證,以提高銀行授信意願,但因太陽能已有「四大慘業」之一的負面印象,使得成效仍舊有限,但事實上,太陽能發電系統是具有長期穩定售電收入,以及現金流的投資。
太陽能發電系統須與資金、市場開發與系統設備整合進行結合,製造業本身無法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在回收年限長達7年的電廠,造成台廠常常是萬事俱備,只欠資金取得「東風」。
專家建議,面對廠商拓展海外電廠市場遇到的難題,除了經濟部能源局推動之外,金管會與財政部也要積極參與,建議政府對外應以國營企業之姿,爭取海外太陽能發電廠標案,並結合國內金融機構,架設項目融資與交易流通平台,做為業者爭取海外訂單最有力的靠山。
資料來源:聯合理財網
回列表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