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大「改變華人屋頂」的太陽能屋計畫,讓潤泰總裁尹衍樑聽了20分鐘,便掏出了兩千萬元。6月,他們將進軍凡爾賽宮,代表台灣參加國際建築界奧運,和世界好手較量。

想像台灣盛產水果,國人自己卻吃不到。或國際舉辦水果大展,台灣卻沒參加。很不幸這就是台灣太陽能電池的狀況。

台灣是全球第二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國,去年市佔率達20%,僅次於中國大陸。但是,太陽能佔我國發電量不到1%。

而從2002年開始,有國際建築界奧運之稱、強調將太陽能發電融入建築設計的「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」(SDE),都是由歐美的頂尖大學派團參賽,例如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、史丹佛大學。唯獨台灣始終缺席。

2014年,來自台灣交通大學的「蘭花屋」團隊,希望在法國的凡爾賽宮逆轉這一切。

由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、建築所助理教授莊熙平帶領的「交通大學能源屋計畫」團隊,英文名為Unicode。將於2014年6月前進法國,首次代表台灣參加太陽能的世界盃。

解決未來城市的問題

他們的挑戰很艱鉅。「十項全能」的評分標準,不只是太陽能屋的經濟效益,還包括室內的溫溼度和舒適度,以及一般民眾對房子的接受度。

競賽總裁判、法國知名建築師羅勒(Pascal Rollet)將比賽比喻為「美國盃帆船賽、英式橄欖球和世界博覽會的結合。」

參賽團隊要在抵達凡爾賽宮的十天內,建造預先構想好的太陽能屋。然後,在接下來的兩星期,向前來參觀的三十萬人推銷自己的作品,最後和其他團隊比較分數。這要求腦力、體力,和溝通的能力。

羅勒3月底訪台,對參賽的交大同學頗為肯定。但是他提醒,其他19個團隊也在摩拳擦掌,致勝關鍵在於誰能回答這個問題:「人類將如何活在未來的城市?」

台灣經驗 改變亞洲樣貌

爬上最近的高樓往下看,就能理解,對亞洲國家來說,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。「都市裡有一百萬個屋頂,等於是一百萬個困難,它將都市變成一大塊混凝土塊,」團隊的學生領袖吳雅婷說。

以台北市為例,近一半的建築是三十年以上、四到五樓的公寓。這樣的環境造成熱島效應,民眾紛紛打開冷氣,延伸造成缺電的問題。

交大團隊意識到,要用太陽能電池改造台灣的房子,首先要解決混凝土屋頂產生的問題。

他們想出的解答是,在屋頂加蓋一頂「帽子」—上面是太陽能電池、裡面是蘭花等盆栽。陽光曬在太陽能電池上發電,能降低室內的溫度。多餘的熱度,則由植物盆栽組成的「綠核」調節。如此一來,每棟公寓的屋頂都有一座能發電和降溫的空中花園,增加住戶所能使用的共享空間。

曾成德指出,交大開發這項產品有地利優勢,因為科技業的產業鏈大多位於新竹。業界重視綠能趨勢,成為學生取得資金和技術的重要來源。

他回憶,為了籌措經費,他拜訪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,解釋交大「改變華人世界的屋頂」的理想。尹衍樑聽了20分鐘,便掏出兩千萬元,等於是一半的經費。台達電和台灣拜耳材料也前來提供能源管理和建材方面的協助。

莊熙平則認為,比賽上得名是其次,重點是台灣的太陽能電池、結合建築師的巧思,跨出造成社會影響的第一步。

鄰近的香港、新加坡、印尼等國家的都市樣貌和氣候,都跟台灣相似。用台灣的技術,為國內的問題尋找解答,同時也是解決鄰國的問題。這種軟實力的輸出,才是真正的太陽能王國應有的地位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pac.nctu.edu.tw/Report/report_more.php?id=24965

回列表頁

線上諮詢